close

「大轉型」的容顏─ 電影對大陸經改的詮釋   

    鍾秀梅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1][1]

現代中國經歷了紅紅火火的文化大革命,經歷了始於1970年代末期迅猛澎礡的改革開放政策,這樣的「鉅變」或「大轉型」(Great Transformation),對於底層人民的生活,當然是重大的衝擊,在經濟、文化、社會層面上,當然也會留下許多「故事」,產生許多「說法」。電影正是「透過故事給出說法」的最有力的藝術形式。

法國大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說:「電影是一個自己會思考的形式」,我們當然也期待從中國當代電影中窺見其對時代變遷的思考。《開頭的那些日子》、《百煉成鋼》《綠野飛花》《年關》等電影無疑再現中國獨特發展模式下的「蛻變」與「陣痛」。這些影片的導演身處大轉型社會,展現猶豫、轉折、自信、懊惱、希望、憧憬、憂愁、絕望、再生等各種千變萬化的表情,其電影美學同英國文化研究領域龍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謂的,藝術與物質生產的結構緊密相關,而藝術的現實就是物質的踐行;社會的經濟體系控制每一個領域時,宗教、道德、藝術與文學就會被經濟生活所影響[2]

此外,匈牙利歷史學家博蘭尼(Karl Polanyi)認為現代國家與現代市場經濟攜手合作,冷酷地進入歷史的軌道,運籌帷幄的現代國家為了讓渡於具有競爭力的資本經濟,需催促社會結構的改變與減輕負面衝擊,但是此轉變將先前存在的社會秩序解體,這就是他有名的「大轉型」論點[3]。大陸學者路愛國呼應博蘭尼觀點,她所撰寫的《改革三十年──中國成為正常的發展中國家?》一文,在網路上傳播甚廣,也引發許多討論。路愛國描述中國改革三十年:「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深度和廣度不亞於一場大革命的後果,用翻天覆地形容殊不為過。國內外的各種評價潮湧而來。其中,有些人認為,中國成功地把計畫體制轉化為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這個步驟漸進而後果激進的轉型過程不但沒導致經濟下降,反而出現了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因此,中國的改革擁有獨特的發展模式,創造了奇蹟[4]。」那麼,中國當代的電影究竟如何記錄下這些「奇蹟」呢?

 

《開頭的那些日子》 

邢樹民導演的《開頭的那些日子》,描寫南京一座「社會主義大院」裡,院落集體生活與個別小家庭之間產生的矛盾,經過一連串事件,最後,個體經濟終於戰勝公家飯的計畫經濟。主人公馬嬸一家原本成分不好,後來在「撥亂反正」政策下達後,馬嬸要回了勞動者身分,下鄉的知青女兒也回家了。可是在擁擠的「社會主義大院」裡,馬家只有兩間房,一個客廳,對於有三個小孩的馬家,頓時擠了些,但是,這個大院卻醞釀著一股集體與個體的衝突。

「社會主義大院」領導大嬸,強調集體生活,看不慣另一家「有海外關係」的「走資」年輕夫妻的生活態度,這對夫婦擁有電視、收音機,生活享受與吃公家飯的大院人家顯著差別。領導大嬸認為雖然這家「走資」家庭是社會主義下漏網之魚,但是,其他家庭成員(包括馬嬸一家),表面上還是維護社會主義的。馬嬸家面臨兒女就業的問題,但是上面的政策是要馬嬸愛人下崗,由小孩頂替,問題來了,到底是兒子頂替好還是女兒?女兒就要出閣到對面的夫家,如此一來馬家就少了一份工。當馬家和準女婿家拉扯不下時,政策突然鬆綁,「招商引資」、「街道企業」、「土地承包」一一出檯,一身好廚藝的馬嬸家忽然動起開飯館的念頭。

馬嬸說︰「不管白貓黑貓,自己日子自己過﹗」她兒子敲下面街的一道牆,把家裡整理成「勝利飯館」,高高興興開張了,同時也意味著集體生活正在解體中[5]

 

《百煉成鋼》

   吳天戈作品《百煉成鋼》,敘述山鋼與紅鋼合併的故事。山鋼原先是體質良好的國營企業,有學校、醫院、社會企業、員工住房,扮演經濟警察的角色,是「計畫經濟的潛入體」。因為騰遠黨副書記的迂腐,山鋼前景灰暗。屬於省級企業紅鋼從扎鋼廠起家,短期間內串起,後來居上,派了季節總經理兼任黨委書記「整頓」山鋼。

 季節的形象,就像是很重要又剛正可以扭轉情勢的黨領導人形象(比如周恩來)。他先是拜訪山鋼員工生活(他拜訪一名寡婦,兒子在父親車禍喪生後寫下血書,終於考上清華大學)。季節深入群眾處理內部矛盾,又抓敵我矛盾(敵是指騰遠黨副書記,我是工人群中)。關於內部矛盾他認為「科技為第一生產力」,而第一生產力的中間份子分抓老九(知識份子)不可,從德國回來的葉航、趙汗青具有研發核電廠的鋼材能力(k91-92),在還沒研發成功前,需向日本進口。敵我矛盾則是團結眾多好的共產黨員對抗迂腐的少數的黨官。

問題來了,季節只帶二千萬到山鋼,要煉製k91、92,資金缺口差很多。他接受軍師「老蔡」的建議,向積欠山鋼的廠商討回債務,雖有了資金,可是一開工電力公司便上門討積欠電費,連老弱職工(全廠1680人)也上門要求安頓。葉航、趙汗青意志堅持,不眠不休,甚至也把所有積蓄也拿出來了,最後職工動員捐款,沒想到鍊出來的鋼超過日本,山鋼危機終於解除[6]

 

《綠野飛花》

方軍亮的《綠野飛花》一劇描述刺繡之鄉──桃山嶺村是如何進入商品社會的。桃山嶺村的女人不分老少,個個是繡花高手,她們在家以計件方式刺繡謀生,「誰能娶到桃山嶺村姑娘,生活就不成問題了」。開著三輪拼裝車的外包商熱鬧定期發包各種衣服、枕頭套、門聯、窗廉的繡花讓這些姑娘繡花,熱鬧也生活在村子,與唯一有大專學歷的喜鵲是一對男女朋友。這樣的生活,讓城裡新世紀服裝公司的設計師劉維闖入,衝突升起。

有文化眼光的喜鵲想要「用自己身體展現自己的作品」,村裡書記也想「把桃花嶺村刺繡手藝推展出去」,經文化部介紹的新世紀服裝公司正好想組織縣裡的模特隊,結合桃花嶺的刺繡手藝,以服裝展示會的形式推展。但是此構想,首先招到熱鬧強烈反對,除了自身利益受到威脅,還有女朋友喜鵲可能會變心。由八仙女組成的模特隊成員之一菊花的愛人也反對,因為他辛苦養大的兔子本可完整賣給商人,不料兔皮卻被菊花剪成圍巾,造成血本無虧。

最後,是喜鵲的智慧將姊妹力量團結起來,除了工作之餘聚會討論之外,還一起訓練笑容練習、肢體動作、神情表達等屬專業模特兒該有的訓練。最後,她們終於在城理辦了一場成功的刺繡服裝展示會[7]

 

《年關》

李彥廷導的《年關》,發生於1994年一月,一家自行創業的製衣廠,因為合作的俄羅斯商人瓦赫什幾十萬的貨款未入帳戶,所以積欠四十個工人工資近四個月共八萬一千七百元和地租二十五萬,幾乎到快關廠的地步。

蔣全有與經理李義、工頭懷恩都是農民工,進城打工多年,李義有身份,懷恩卻還拿不到身分證。其他山東老鄉有工就進城工作,因為年關將近,跑回來向蔣全有討工資,工人集體喊著「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甚至一度想變賣裁縫機。忽然瓦赫什出現,他向工人深深鞠躬,因為東歐銀行改革(私有化),瓦赫什的資金成呆帳,也無法貸款。

瓦赫什這次下了一萬六千件訂單,但需要五天完成。原本快渙散的工人打起精神,可是這個量通常需八、九天才能完成,蔣全有交代張懷恩全力以赴。工人快馬加鞭、日夜不休的工作,但是最後張懷恩因為勞累心臟病復發,成為廢人。

蔣全有除了需賠償張懷恩三十萬,還被報導「黑工廠、黑老闆」。蔣全有心力交瘁,他說:「我看這個年關,我是過不去了!」他將西裝脫下,換上黑衣掛黑布鞋,準備在工廠樓頂跳樓,可是經理李義及時趕來,勸慰他就算是跳進冰庫,二年後,重新再來。李義說:「你是老闆,身份不同的。」新的勞動法出檯,他叫蔣全有要有脫胎換骨的準備,要學習「怎麼做老闆」[8]

 

意義的創造

《開頭的那些日子》、《百煉成鋼》、《綠野飛花》和《年關》等電影的創造,其作品形式現實主義系列作作品[9]。勿需老調重彈現實主義美學的傳統,不管是馬克思的「異化」理論,還是盧卡奇的「物化」觀,他們認為文學的美學意義和政治意義在於反映現有社會的衝突和矛盾,理解藝術必須同時理解整個社會過程,文學需放進社會脈絡和歷史脈絡之中來理解[10]。這四部片子之美學表現如何呈現三十年改革的社會歷程(包含社會與歷史脈絡)?

《開頭的那些日子》為「改革開放」綻放走資意識型態的第一束光芒,那麼《百煉成鋼》則為「市場經濟」定調與定性,意味著回頭走計畫經濟是不可能了[11]。色彩紛飛的《綠野飛花》,喜聞樂見農村邁開與城市商品經濟接軌,第一步雖然艱辛,但是往後果實是甜美的。《年關》一開始對自行創業當老闆兢兢業業,過程中老闆與工人苦撐,在勞資和諧、同舟共濟下,終於也渡過難關。

法國學者郭德曼(Lucien Goldmann)論說:「藝術與文學乃是一種有用的指標,可以用來理解社會世界,亦可用來理解做為其他類型社會產物之集體意識[12]。」這四部影片再現中國近三十年社會集體意識以一種往上爬升,「讓一部份人富起來」的偽意識居主導思想[13]《開頭的那些日子》的馬嬸、《百煉成鋼》的季節總經理、《綠野飛花》的喜鵲和《年關》中的李義成為電影重要角色,並影響著往市場經濟道路前進的樂觀推力。

結論

郭德曼關心的是文學既能形塑某一社會組合的經驗意識,亦能形塑作家所創造的想像世界的範疇,而社會生活與思想之間的基本關係所形成的精神結構,乃是那些經歷一連串社會事件和問題,並努力謀求解決辦法的許多人的組合活動之結果。他認為美學的最高標準是調和與統一,美學也是一種辯證的世界觀表現,是藝術作品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調和[14]《開頭的那些日子》、《百煉成鋼》、《綠野飛花》和《年關》全觀性的再現中國改革三十年的社會物質生活的轉變,但是階級矛盾、城鄉差距、社會分配等無可調和的矛盾,在這一系列電影創作中,雖然透露底層人民窺探曙光的想像,再造「翻身」的夢想,但是,如何穿透個人欲求與集體意識之間的迷霧,如何在「大轉型」的年代彰顯郭德曼所說的「辯證的世界觀」,顯然還有待更進一步的努力!

   

參考資料:

卡爾•波蘭尼著,馮鋼 劉陽譯,《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白睿文:《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瑪麗.伊凡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桂冠社會學叢書,1990

Terry Eagleton(1976)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Verso ,London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9166.html?tp=4_00

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C2%B7%B0%AE%B9%FA

 

 


[1]作者為成功大學台文系助理教授。標題「大轉型」是博蘭尼的概念。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18861964)代表作《大轉型︰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是對l9世紀資本主義的批判。人類歷史經歷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之後,開始對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異化、財富不公、社會關係等所帶來的弊病進行不同模式的變革,博蘭尼的理論為這樣的轉型提供了具有啟示性的理論框架。他提出「雙重運動」,認為民眾會產生自我保護運動。博蘭尼:「若不是保護主義的反向運動阻滯了這個自我毀滅機制的運行,人類社會可能早就煙雲散了!

 

[2] Raymond Williams’ the reality of art as material practice’. Terry Eagleton(1976) Marxism and literary criticism ,Verso ,London

[3] Polanyi, Karl.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SBN 080705643X

[4] 見烏有之鄉: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C2%B7%B0%AE%B9%FA

[5] 邢樹民,《開頭的那些日子》,(2011)

[6]  吳天戈,《百煉成鋼》,(2011)

[7] 方軍亮,《綠野飛花》,(2011)

 

[8]李彥廷,《年關》,(2011)

[9]白睿文:《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白睿文定義賈章柯的作品為「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指賈章柯之前前五代導演作品定論的。若依路愛國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定義,可否稱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主義」作品?

[10] 瑪麗.伊凡著,廖仁義譯:《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桂冠社會學叢書,1990

[11]路愛國: 「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產權改革開始成為改革的重頭戲。產權變動的趨勢表現為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實質上就是一個私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300多萬個中小型國企和上百萬個集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了舞臺,縣級和以下行政地區已經看不到國有企業的蹤影。2000年到2005年,二級以上國企由23萬家減少到12萬家,省屬國企中90%已完成改制。」

[12] 同上,頁45

[13] 是盧卡奇用語。

[14] 同上頁50-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1兩岸電視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