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寓言性的影像

 孫松榮助理教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

 

   「電視電影」,這個名稱所透顯出來的雙面性與交互性,既為其表徵也是其矛盾:一邊是透過電視的映演頻道與觀眾收視習慣,播放一個為時90分鐘左右的劇情之作;一邊則是在一般播映電視連續劇的時段上表彰出頗具電影美學的底蘊。

 此次來臺參加2010「電視電影」觀摩展暨論壇的12部作品,其產製邏輯與音像表徵可謂表露了這兩種特質。長度跟一般影片沒有兩樣的「電視電影」,其劇本格局一點都不輸給上院線的作品。其敘事服膺精確的故事架構與情節配置,以鋪陳出一部因果鏈結的影像事件,感動觀眾。這一個遵守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定理,或說古典好萊塢說故事技藝的方法,主導了十二部劇情作品的內在運作。

 由此來檢視這幾部「電視電影」,即使它們各自所指向的所述主體均有不同(勞工、農村、醫療、教育、婚姻、兩性、老年等),但幾乎都在敘事開端之際快速地將主旨凸顯出來,毫不拖泥帶水。譬如《無蟬的夏天》表弟幫躲賭債的表哥照顧懷孕的女友卻對她日久生情、《精彩人生》兩位性格迥然不同鰥夫的偶遇、《我的夏天》獨立遲婚女性面對傳統價值與現代生活的挑戰、《老媽妳真煩》盲目母親為女兒追求名牌學校罔顧小孩真正需求與感受、《核磁共振》國營醫療體制儀器出問題鬧出人命、《我是植物人》製藥廠的草菅人命、前妻》罕見病漸凍人症的家庭倫理悲劇、《年關》製衣廠勞工的過勞事件、《百鍊成鋼》遭接管的國營鋼鐵廠如何以工程試驗衝破重圍、《綠野飛花》傳統刺繡技藝與現代服裝的磨合、《駱駝圈》刑滿釋放的女主人翁放逐邊疆重尋自我、以及《開頭那些日子》追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際私營飯館如何在社會主義大宅院開疆闢土………。每一個從傳統到現代、從過去到當代所啟發並虛構出來的影像事件,其所遭逢的困境、難題及衝突都在敘事乾淨俐落,結構條理分明的作品中迎刃而解。換句話說,「電視電影」的敘事意義,在於提出明確不含糊的主題與解決之道,或說體現出任何逆境與困難沒有不可能不被完滿解決的方式與道理。

 這即是「電視電影」的寓言,一種將真實生活的不順遂與不可能轉化為美好圓滿的實在樣態。它不禁地讓我想起1960-70年代「健康寫實主義」電影,一種在言論受到高度壓抑不容其他異質聲音的年代由黨國機器所產製的電影類型。這些將現實虛構化、生活矯飾化的影片,不也正是一部部描繪老百姓的困境、難題及衝突甚至創傷如何得以克服的寓言之作?「健康寫實主義」電影以個體性與集體性的辯證來想像國族意義(而非異議)的重要性,以至於民族大義總是電影的最終旨意。我不敢說大陸「電視電影」沒有散發著同樣的寓言味道,從《百鍊成鋼》、核磁共振》到《綠野飛花》,毫無疑問地都透露出某種一廂情願的寓言性。縱然如此,部分的「電視電影」仍在感人美好的故事架構之中,透散著一種不一樣的調性。更正確地來講,這即是寓言的弔詭性,一方面是展現了除了異質不在的絕對美滿,另一方面則隱現了當代現狀的不可說卻都說了些什麼的徵狀。此一面向在《無蟬的夏天》、《駱駝圈》、核磁共振我是植物人》及《開頭那些日子》中彰顯出來。我在這些作品中看見了一些異質樣態的可能:譬如從《無蟬的夏天》裡那位每天邊喝茶邊聽著收音機放出來的戲曲的失憶老人、《駱駝圈》裡抗衡男性暴力的流放女俠、核磁共振》與《我是植物人》批判醫療過度資本化並喚起對生命價值的重視,到《開頭那些日子》內有關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路線的最初斡旋………。這幾部作品展露了一種透過批判當今過度非人性化與資本化的各種問題,並呼籲重新對已逝生活樣態的精神回返。

 「電視電影」好看又好懂,其關鍵的所在無疑是在話語的運作,這一點可從作品中不同口音的華語對話上看出端倪。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前妻》《駱駝圈》堪稱是巧思體現影像美學的佳作《前妻》不斷地藉由門口與走廊所營造出來的縱深與構圖來強調一家人的不和、矛盾、分離。情節的發展,每每隨著門口與走廊此種視覺母題的出現,推進了主人翁們之間複雜的關係,話語語言的重要性故顯得居次。至於《駱駝圈》,大概是這幾十部「電視電影」中大膽拒絕戲劇性高潮與張力的作品,妙也就秒在這部佳作將流放邊疆放養駱駝作為自我修身養性、重新尋找自我的女主人翁創置為一位極富西部片味道的孤獨英雄,並展露了清新的影像語言及與眾不同的劇作結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1兩岸電視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