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列強環伺的在地主義

作者/鄭志文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次電視電影論壇的各部優秀作品,從政經的角度來看,少了點政治味、躲了大規模經濟味,是為全球電影政經下的在地主義佳作。要在好萊塢之外生產類型電影,並能在市場上得到一定回饋,對亞洲國家而言並不容易。一方面,這涉及國家體制與意識型態上的堅持,二則它也關係到國家如何提供給電影生產的創作、環境條件,與資金,以建構生產鏈的可能性。在這兩個前提下,事實上大陸電影在亞洲,其生產的政經條件只會更加複雜。在90年代,亞洲各國的在地電影在長期高度雷同公式的生產下,及來自電視與外來電影的競爭下,紛紛不支倒地,台灣的文藝片、香港功夫片,甚到日本的武士電影都是如此,這使得1999年和2001年時台灣電影的發行部數已落到僅剩11部和10部,即使是中國大陸,劇情片產量也在1998年降到87部,在19972001年也僅有88部。

當然生產端的創製困難往往是客觀條件的結果。造成同時期電影工業衰退的其中一個大環境因素來自於1997年金融風暴,致使挹注於電影生產的資金產生緊縮,而連帶效應則更嚴重,不但弱化了大陸與台灣的生產動能,同時牽涉在內的還包括了香港地區,而香港身為華語電影區塊的核心角色,就在經濟動能的萎縮下,也破壞了華人電影原本穩定的市場。政治經濟永遠在文化的生產上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經濟與資本的流動都牽動電影的生產考量,其中最大的衝擊乃朝向商業電影而來,於是在90年代,兩岸三地各自除了內部的生產條件差異,同時都面對尋找為電影生產開拓出路的迫切要求。

打開這個瓶頸的里程碑之一是2000年的《卧虎藏龍》,為萎靡的電影工業帶來一劑強心針,也就是集合跨國資金、武俠想像和離散人才,將原本已略帶陳腐的功夫電影提升至國際規格,並啟動全球的東方電影熱,帶動了華語片接下來《英雄》、《無極》,及《滿城盡是黃金甲》等一系列的類型製作。除了華語片的重新崛起,此時香港的《無間道》也運用在地元素、跨國規格創造了另一種警匪片的高峰,並成功型塑具市場動能的新香港風格。上述的經濟生產與市場,說明了二十年來兩岸三地電影的經濟生產困境,然而大陸和香港卻也都走出一條可能的生產路線。

反觀台灣,在二十年的電影工業緊縮下,同時期在創作與市場上都難有明顯的重量級作品,足以扭轉頹勢。這種情況直到2008的《海角七號》一片出現後,才開啟了台灣電影工業的一股熱流。然而這股熱流事實上與上面提到的亞洲潮流不同,它並非一種跨國合作,或是一種更大彈性的好萊塢模式,而是採取在地主義的創作方式。這種方式不只在台灣,在中國大陸也是如此。然而弔詭的是,這種在地主義不只是在地主義,更是一種新在地主義,不只出現在獨立製片的創作,為了產生市場動能,這種在地主義也開始尋找市場資金與拍攝的援助,以區域市場為目標,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的彈性規模擴張,即可以窺其一二。在此同時,規模較小的獨立公司,即使原本是藝術電影的創作,也往往被迫不得不以更有彈性的資金、包裝方式來活化電影的市場口味。

大陸與台灣電影除了在經濟上的異同影響生產之外,在政治上的生產條件之別更是分明。事實上政治條件對電影工業的影響主要在二個層面,一則是直接的產業政策規範,二則是內容的意識形態內化。台灣在解除戒嚴之後,弱勢電影往往是經濟無力的結果,政府在電影工業的意識形態限制幾近沒有,表面看來這對電影工業似乎是正數,但事實上政府在產業政策的積極規畫也乏善可陳,致使台灣國片工業就像是被棄養的孤兒,例如在WTO入會談判中,都成為被犧牲的市場祭品。相較之下,大陸的政治意識形態涉入電影理應較為嚴重。過去傳統以來「弘揚主旋律」的媒體思考方式,制約了內容創作的活潑與多樣化。但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出自政府對內容的保護與隱憂,才使大陸電影不可能過度開放,為大陸電影創作保留了基本生存空間。觀察2004-2009年世界各國國片成長趨勢,則全世界都是高度衰退,亞洲只有日本以11.6%,中國大陸則以39.3%的年度成長速度而大躍進,中國大陸與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已並列全球國片市場成長幅度最大國。相較之下,香港在2009年以-0.7%維持平衡,而同年台灣則以-78.6%比例大幅萎縮。

因此,在兩岸,電影創作都同樣遭遇外片入侵與市場經濟的制約,而使獨立製片不得不在跨國化與資本化的生產邏輯背後,找到生存利基點。其次,大陸電影更要在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基本原則下,尋求創作與文化意識上的平衡點。於是從經濟觀點,這次2011兩岸電視電影觀摩展中,各個作品都顯示了在好萊塢片競爭後,或是泛好萊塢化的外部競爭下,列強摩拳擦掌覬覦大陸市場的事實下,缺乏大規模生產條件支援的國內製片,不得不由(新)在地主義原則,試圖守住小市場的防線,因而每一部作品都在在表明自我獨特的電影生產地位。但更特別的是從政治層面,大陸的電影工業市場不但有政府強硬的政策以保護市場結構,在意識形態上也有鬆綁過去大國家主義式概念,轉而面對當代多元而現實的社會問題。由是,《老媽你真煩》反應出社會教育問題,不是教忠教孝的教育,而是改革開放的社會後遺症,是資本主義與社會階層(而非階級)下的階層壓力與衝突。同樣的,不是只有資本主義可老是被大陸電影批判,社會主義與當代生活似乎也有很多矛盾存在,因此《開頭那些日子》也以有趣手法,表達了兩種社會哲學的彼此衝撞。而《無蟬的夏天》、《精采人生》,及《前妻》等,都以簡單溫馨的小故事,試圖在大製作電影之外,政治意識之外,展現亞洲電影的地方主義生產。這些電影佳作不但都是創作者的心血成果,也是政經下的電影生產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1兩岸電視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