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把沒有主旋律當成主旋律 從《百鍊成鋼》試析兩岸電影差異

 井迎瑞

 

《百鍊成鋼》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主旋律是代表社會的核心價值與主流思想,是一種史觀與立國精神,是國家對於生產方式的主流論述,《百鍊成鋼》很明顯的所展現的是一種人民的史觀,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集體作為美學,故事表現集體的力量,個人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公眾集體的利益,個人在集體中改造自己,在集體的生活中找到個人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對我這一代知識分子而言,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頗令人景仰的精神價值。

 這些年中國在施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依歸,致富成為全民運動,核心價值與主流思想逐漸流失,主流電影市場也都充斥著花巨資拍攝卻再也沒有話說的純商業影片,媒體不斷地誇耀財富,奢華成為典範,網路也出現了許多為了成名而毀譽不計的「網路紅人」;個人隱私、弱勢者的不堪一面、醜的、竟都成了商品任人消費,例如人肉搜索、艷照門、犀利哥等等,對於我這一代知識分子而言倍感失落,在這樣的時代氛圍裡,《百鍊成鋼》舊話重提讓大家複習一下功課,召喚大家迷失的靈魂,為政策重新定個調,大概社會沒有的東西才會去主張,對我而言本片倒有點懷舊的味道。

台灣電影曾經也有過「主旋律」,大約是主張私有制的生產方式與中國社會傳統的儒家思想與倫理觀,講四維八德教忠教孝,鼓吹「人性光明」,個人只要努力終會有成,李行導演即是「主旋律」的典型,隨著民主化的過程大約從台灣新電影之後就沒有了主旋律,加上三家公營製片廠(台影、中製、中影)的相繼歇業,民眾再也聽不到國家要告訴他們什麼,唯一能夠影響製片方向的僅存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國片輔導金的徵選,以及所謂對於「優良」的各自表述。

 台灣社會目前沒有了典範,所謂典型在「往昔」,台灣電影目前也沒有了主旋律,但是我覺得如果把這種沒有主旋律的狀態當成美學而寫出各式各樣劇本那倒會是很有趣,也是一種出路,不過那是要對目前的狀態有一定程度的「自覺」與反省才能夠為之,才能夠回看,舉例來說,很多大陸朋友來台灣很喜歡看電視政論節目,一件事情發生後,立場互異的媒體都開始評論,各自邀請各自的評論者(名嘴),在節目中高談闊論,同一個節目中來賓的口徑一定一致,很少有立場不同的來賓在同一節目中對話,所以像打群架般的一個媒體一個立場隔空交火,台灣有了民主卻沒有了對話,這是台灣目前的民主狀態,我覺得可以把這種狀態寫成劇本,這可以是很好題材,也是對台灣民主化的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1兩岸電視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